
SERVICE PHONE
363050.com发布时间:2025-08-04 13:26:12 点击量:
江苏超级足球联赛,江苏足协联赛,足球赛程,积分榜,江苏球队,足球直播,聚焦江苏超级足球联赛,提供2025年赛程、积分榜、参赛队伍资料、赛事直播及精华集锦,全民足球激情不断更新!原题:足球青训场面临“年龄断层”难题,不少小球员踢到12岁就被迫“退役”——
“苏超”的火热仍在延续。8月3日,连云港对阵泰州的门票一经开放,仅2分钟便全部售罄。数据显示,售票期间购票页面访问人数多达21万。同样是绿茵场,一边是“苏超”上座人数屡创新高,一边是7月31日刚刚落幕,却有5个设区市遗憾缺席的2025年江苏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U12组(男子)比赛。冷热之分,道出了国内足球运动发展一个绕不开的线岁退役”现象。
锦标赛有别于校园足球,更注重精英球员培养。今年U12组还未开赛时,缺席队伍就成了组委会及参赛教练热议的话题。本次锦标赛,镇江、宿迁、泰州、扬州和淮安五市均未派出队伍,即便是参赛城市,有的队伍水平也出现下滑。一位带队教练坦言,“组队时就困难,适龄球员少,很多去年还在踢球的孩子今年放弃了。”
江阴市业余体校副校长周梁指着秩序册说:“按照奥运会规则,2013年出生的孩子2036年23岁,届时出征奥运的‘国奥队’正好是从这拨孩子里选人。眼下,省里还有5个市凑不齐刚好12岁的一群孩子来踢锦标赛,不得不说青训年龄段断层比较严重。”
“我们办锦标赛肯定希望各市都来参加。”省足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每个城市踢球的孩子越多,省里选材面才越大。如果没人踢球,人才选拔便无从谈起。
断层背后是不少家庭的抉择。7月末,镇江丹阳的一处球场边,家长陈振华望着儿子训练的背影,神情复杂,“坚持训练6年了,但9月升初一后,学校没有足球队。中学不像小学,功课多了怕是没时间再踢。”他直言,原本也想与现实“扳扳手腕”,但12岁终究成了足球少年难以回避的“退役年龄”。
“12岁退役”,指青少年球员在12岁左右小升初阶段退出系统化训练。到底有多少人跨不过“12岁退役”之坎?记者在近期国内的赛事秩序册中寻找答案:今年第十三届“海西杯”青岛西海岸青少年足球邀请赛,U9(9岁)组共24支队伍参赛,到了12岁组别参赛队只剩12支;初中组更少,仅10支。攀翼群英荟·2025国际青少年足球冠军赛(上海站)报名统计中,U11组别尚有全球各地32支队伍报名,而到U12组别则大幅减少为22支队伍。
“五六年级报名区长杯的孩子,初中再参赛的数量至少减半。”南京一位深耕青训10年的教练透露。区长杯,是江苏校园足球人数最庞大的基层赛事,这个支撑足球“金字塔”基座的赛事,正发出人才断层的警报。
“我不愿看到‘12岁退役’现象,但它客观存在。”南京市U12主教练李炽感慨。他表示,若自己不在市队担任教练,恐怕将面临“无队可带”的窘境。
当前省内校园足球人口基数虽大,却并非等同青训人数。上述足协人士提醒,线次以上系统训练,“体育课上踢球主要是让孩子接触足球,离系统性训练还差很远。”
值得留意的是,与本次锦标赛的情况较为吻合,缺席的镇江、扬州、泰州等市青训力量相对较弱,而夺得锦标赛前四的南京、苏州、盐城和无锡,多数在“苏超”赛场同样表现不俗。
记者发现,“12岁退役”现象背后,是足球少年受到升学通道“断头路”、职业前景“虚无幻影”的双重挤压。
南京市鼓楼区的钱同学升入初二后,每天睡眠时间压缩到7小时。“训练时间一压再压,到初三若成绩下滑,只能放弃足球。”他父亲的话道出多数家长的态度——足球与学业,往往倒向更为稳妥的后者。
“从5岁开始踢球,到初中就10年了,每天一个动作训练上千遍是家常便饭,没人知道最后能不能成。”南京家长刘女士掰着指头给记者算“时间账”。
而狭窄的升学通道,又加剧了拥堵。例如南京,孩子小升初时若想继续踢球会选择考足球特长生,而初中阶段招收足球特长生的市区两级男足后备学校分别仅有6所和7所,且每所学校招生名额只有6—15人不等。更多孩子升入普通初中后,因缺乏场地、教练、训练、球队,往往被迫放弃。即使顺利进入足球后备学校就读,作为足球特长生面临的中高考压力也不小。
“就像高速公路收费站前,10条车道最后只有一个闸口,怎能不堵?”周梁摊开双手,“12岁退役”的原因之一,就是升学通道在关键节点陡然变窄。
“如果升学通道打不通,‘12岁退役’顶多延缓为‘15岁退役’。”江苏一位长期从事青训的人士表示,当前国内不少城市,“小升初”时学校还能以特长生身份招收球员,但到“初升高”就断档了,踢球的孩子要么退役,要么远走他乡。
职业前景的“虚无幻影”同样令人却步:江苏目前无中超球队,仅有5支中甲、中乙俱乐部,即使那些天赋异禀的孩子也面临艰难抉择。锦标赛的场边,一位来自常州的家长充满焦虑:“如果去职业梯队我更担心,万一踢不出来,学习又耽误了,无疑更难。”“现在很多俱乐部说散就散,多少家长敢用孩子的未来去赌?”李炽苦笑。
功利性的评价体系也是如鲠在喉的倒刺。“全队每年经费耗费百万元,省运会只得一块金牌。同样的钱投在田径等单人项目上,金牌能拿五六块。”一位教练坦言,足球成为“性价比较低的选择”。
锦标赛举办的几天里,苏州市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王建军并未全程观战。“这几年我都在为打通人才培养‘断头路’跑动。”他谈道,苏州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值得其他地方参考,“作为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我们已基本消除‘12岁退役’现象。”
“归根结底是‘体教融合’打破僵局。”王建军思绪回到2018年。当年他与苏州高新区实验初中校长的一次谈话,拉近了足管中心和学校的距离——高新区实验初中校园足球开展得不错,校长热爱足球,希望提高校队实力在全市比赛拔得头筹;王建军也想挖掘人才,不过他的目标更大:要踢就踢到江苏冠军并在全国名列前茅。这位深耕青训体系26年的资深人士直言,不仅要把苏州孩子送进省队,还希望有更多“国字号”球员。于是学校提供教育资源,足管中心派教练员,双方共同选拔小球员,开启“白天上课、晚上训练”模式。
“外出比赛也不放松孩子学习。”王建军告诉记者,教师随队或远程补课是常态。到了高中,足管中心还与家长一同为球员规划路径,文化成绩较好的走“高水平运动员”考名校,成绩一般的走体育单招。
王建军摊开“体教融合”成果:今年市队首批高考队员中,3人进入苏州大学、1人被上海交大录取;更关键的是,苏州通过“631”体系(各区县至少选择6所小学、3所初中、1所高中布局足球网点)打通升学通道:香山实验小学、高新区实验初中、吴县中学的路径,让家长看到希望。“正因我们做到了,苏州青少年球员数量开始回升。”王建军说。
“破解‘12岁退役’过程难吗?”面对这个问题,王建军介绍,协调中肯定有困难,但城市的决心支撑着改革。2018年苏州市女足青训中心入选国家级青训中心;2024年苏州打响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青少年足球联赛“第一枪”,吸引国内113支队伍、2465名运动员与教练员参赛;今年6月《苏州县区级足球青训中心建设工作指南(2025—2027年)》印发,开篇便指出青训是足球工作的根本和核心;2026年苏州将承办全球最高水准的中学生足球赛事——国际中体联足球世界杯。
城市的重视,的确影响“体教融合”开展实效。省内另一座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南京,去年也出台了《建设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全市足球特色学校30%以上的班级要有球队参加校内联赛;到2027年底,各区要完善“631”一条龙升学体系。经历“苏超”赛事,常州制定了《足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将发展青少年足球、加强校园足球普及推广作为发力目标。
“我们不缺对足球的热爱,而是缺少让孩子继续踢球的决心。”省足协相关负责人说,放眼全球,世界级球星不断“冒出”,而国内情况不容乐观。
这位足协人士算了笔账:参加锦标赛的都是各市“尖子”,即使每队按30人计,总共也才2000多名精英球员。而同期,在下辖横滨、川崎等城市的日本神奈川县,920多万人口中就有U12以下球队1667支,球队和餐厅一样遍地开花。
“希望几年后全省注册的精英球员能达1万—2万人。”上述足协人士告诉记者,为了这步跨越,江苏正在尝试推动两件事:赛事改革,把校园足球代表性的省长杯决赛,由“赛会制”改为“主客场制”;通道扩容,除两座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构建“631”升学体系外,呼吁其他各市形成“18:9:3”衔接格局,即全市范围内安排18所小学、9所初中和3所高中承接足球人才。
至于“赛会制”变为“主客场制”的好处,记者了解到,赛会制比赛一般封闭集中举办,虽然赛程紧凑,但观看人群有限,难以带动社会氛围。因此,省足协今年有意在省长杯比赛中试点以“主客场”的形式办赛,让比赛走进校园和社会,吸引更多群体关注足球。事实证明,已结束的省长杯比赛中观众人数最高超1000人。这也让省足协相关负责人信心倍增,8月“省长杯”高中男子组决赛,吴县中学与海安博文高级中学的对决已定档苏州体育中心。“日本高中足球锦标赛决赛在东京国立竞技场举办,我们为何不行?”
王建军认为,高校足球联赛当前不够火热,仍大有可为。高校球队与球赛数量提高之后,倒逼初高中重视足球“苗子”,由此“活血化瘀”。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江苏将把足球特色学校建设深度融入赛事体系,建立全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师资库、课程资源库和竞赛数据库,探索课程标准化、训练专业化、竞赛常态化的特色发展路径。
诚然,教育之外,从职业球队的选择面到体育产业的承载力,从与足球有关的岗位供给市场到市民眼中的足球文化魅力,从城市管理者对足球的重视度到支撑青训的场地和经费,都会左右“12岁退役”现象是否发生。
采访中,周梁特别提到职业梯队数量问题,“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走完青训这条路进入社会,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俱乐部、领到体面的薪水。”他举例,德国足球联赛共分10个级别,除了职业联赛还有城市联赛、县区联赛、大区赛等,“所以‘苏超’让我们看到希望,即使踢不上职业,孩子也有其他选项,并不意味着就业难。‘苏超’踢得好的球员,在球迷眼中同样是‘城市英雄’。”
绿茵场边,参加本届锦标赛的苏州队9号球员陈朝睿,仅仅首场比赛便凭个人技术踢进三球。他是幸运的——苏州“两条腿走路”的机制,让陈朝睿今秋升入初中后能继续踢球。当被问及未来,这名期末考试成绩优异的少年说:“即使没有‘苏超’我也想踢下去,直到踢进职业队。”(安莹 程晓琳 李睿哲 实习生 黄雨康)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